近日,在北京,中国作家协会召集了全国50多位网络文学平台负责人,集中讨论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。会议重点探讨了业态融合、国际传播及技术革新,展望2025年网络文学的全新格局。
如今,网络微短剧、动漫和游戏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网络文学的海量原创作品为版权开发奠定了丰厚基础。《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》显示,头部网站正朝着“全版权产业链运营”模式转变,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授权超过3000部,而改编动漫授权则超过5000部。
各平台也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创新。豆瓣阅读高级主编杨帆表示,豆瓣通过举办“长篇拉力赛”与版权方合作,旨在推动优质作品产出与版权转化,丰富平台的内容生态。同时,晋江文学城副总裁胡慧娟指出,“谷子经济”推动了网络文学版权周边产业的发展,进一步扩展了产业链。抖音、阅文和中文在线等平台更是积极布局短剧领域,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加速短剧项目落地。
《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》还透露,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势头强劲,规模超过40亿元,活跃用户接近2亿人。尽管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市场上有巨大的传播潜力,但资金投入与内容适配的挑战依然突出。中国作协书记胡邦胜强调,“出海”不仅仅是翻译,还需理解不同国家读者的需求,呼吁建立强大的编辑团队以深入了解目标市场。
国内网络文学企业正加速寻找独特的“出海”方式。晋江文学城的胡慧娟介绍,已在20个国家开展业务,未来将致力于拓展新兴市场。同时,咪咕数媒副总经理马李永表示,该平台将利用技术优势与版权资源,兼顾文化传播责任,推进本土化运营与全球化分发。
会议还提出,面对人工智能(AI)的快速发展,网络文学要把握机会与挑战。一方面,AI能够辅助IP改编,显著降低动漫和短剧内容的制作成本;另一方面,AI生成内容对原创作者构成威胁,版权保护亟需加强。各平台已开始引入AI技术,掌阅科技在AI辅助阅读和内容生成上积极探索。尽管如此,飞卢和晋江等平台仍然坚持人工审核,以确保原创内容的保护。
各平台的负责人分享了2023年的工作计划,中国作协则将发布网络文学选题指南,扶持重要创作项目。此外,还将举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,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向国际,推出访谈栏目,更好展示网络文学在全球的影响力与魅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